1981, 3(2):1-5.
摘要:本文着重谈了十一类地震前兆的物理依据:1.地震活动图象;2.小地震震源参数;3.波速异常;4.电阻率变化;5.重力变化;6.地磁变化;7.水压致裂测定地下应力;8.地震测深;9.地壳形变;10.地下水;11.宏观现象。
1981, 3(2):6-12.
摘要:在固体物理学中,象力是指自由面吸引裂缝的力量,本文把这一概念用于不均匀地壳中,则象力可定义为地壳中任何易于变形,让位界面对裂缝的吸引力。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讨论了象力在组合模式和短临预报中的作用并得到如下结论。
1.组合模式中的应力调整单元,如蠕滑断层,塑性区,裂丛区等可以近似为自由面。因而它对于积累单元预位移的传播或裂缝的传播具有吸引力。
2.象力出现的标志是当传播的预位移和裂缝端部产生的动态应力场达及调整单元时,此时调整单元发生形变监产生前兆。当裂缝由深处向浅处传播,其端部的动态应力场达及自由面时,此时自由面用形变来满足自由面条件从而引起前兆。
本文的讨论表明,震源两端的调整单元的同时性表明大震的发生为期不远了。因此调整单元对于预位移和裂缝的传播具有监视作用。本文以海城地震前兆特征为例讨论了这个问题。并由此认为组合模式中调整单元的象力作用比单向蠕裂断层面向震源区的传播更符合实际情况。
1981, 3(2):13-17.
摘要:中国地区地震P波和S波走时表实测地震的效果如何?本文给出了一系列地震的实测结果,对比J-B表和其他走时表分析表明,建立在中国地区实际观测数据所独立算出的中国地区地震波走时表,更适合于实际情况,用以测定中国地区震中的参数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1981, 3(2):25-30.
摘要:唐山7.8级地震后,随即在宁河地区发生一系列地震,称为宁河地震群。
在宁河地震群中发现有七个地震的波形与该区一般地震波形不同,但它们彼此又极为相似。正是这七个波形相似的地震却具有明显的前震性质,在其后差不多时间里,几乎对应了宁河地区全部Ms ≥ 5.5级中强地震。
根据这些波形相似的前震,讨论了宁河地震主破裂面有可能是北西方向左旋节面。
1981, 3(2):31-38.
摘要:我们根据该区11个Ms ≥ 3.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求得该区主压应力轴的平均方向为北东75°,平均仰角为17°。结合地形变资料和深部构造特征,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1981, 3(2):39-51.
摘要:以匀速自转时地球产生的变形做为有限弹性变形去计算,再选加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而产生的弹性变形,从而得出问题的力学解析表达式。
1981, 3(2):52-57.
摘要:本文根据断裂力学的基本结论,地质学对断裂形成过程的认识以及一部分地震事实,讨论了张应力在地震断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张应力在地震过程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对目前一般认为地震是由剪切破坏形成的观点的必要补充。
1981, 3(2):58-68.
摘要:地面脉动与地震地面运动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众说不一。1976年松潘地震记录提供了探讨这一问题的条件。我们对台址进行了各种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1)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和富氏谱峰值随震级而增大;脉动幅值及谱幅值随测点高程及地表沉积层厚度而加大。(2)同一地区脉动和不同序列地震记录的幅值及谱幅值的最大值,均有一定方向性。(3)同一序列地震谱曲线特征极为相似。(4)一层穿斗木架房屋结构对地面脉动频谱特性没有影响;而后者在前者的谱曲线上有明显反应。
结论:从1976年松潘地震文县台址的资料分析来看,地面脉动频谱特性在地震地面加速度谱形态或特征方面关系不明显。
1981, 3(2):69-77.
摘要:通过近年来地震地质、卫星照片解析和大量钻探和物探工作发现,关中平原区之下广泛发育着北北东向构造形迹,是华北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一个现今很活跃的构造体系。它改造先期生成的结构面、影响和控制地貌水系的发展、牵制着地震活动和地热异常区的分布。它的小震活动与华北区新华夏系构造的强震活动相呼应,可能成为现今华北区强震发生的信号之一。
1981, 3(2):78-88.
摘要:本文对丹江口水库区地震活动的有利地质条件,海西期以来应力场,地震活动特点,成因与发展趋势都作了讨论。初步认为:丹江口地震活动区处在两组不同的构造线交汇,隆起断块与下降断块接触边缘,差异运动强烈地段以及不同类型岩石的接触部位。地震活动是在特殊水文地质环境下,由于北东东向压应力作用,两组剪切面在水的参与下发生滑动的结果。有利的地质条件是丹江口水库区地震活动的主因,库水引起的垂直压力和孔隙压力是次要因素。在发展趋势上,1973年11月29日4.7级地震可能就是157米水位线诱发的最高震级。二期工程竣工后,有可能发生5级左右的地震。这一看法,对充分利用丹江口水库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二期工程的进行都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81, 3(2):89-92.
摘要:在室内的岩石破裂实验中,曾多次观测到波速的各向异性。托切尔(D,Tocher)的结果表明,平行压力方向波速的增加比垂直压力方向快得多。在某些情形下,差别大约超过10%[1]。1973年古普塔(I.N.Gupta)的实验认为P波速度下降的最大值发生在最小压力轴方向上[2]。
1981, 3(2):93-96.
摘要:地电是地震前兆测量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地震预报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目前,国内外地震工作者(包括物探工作者)都在探索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途径。
1981, 3(2):97-99.
摘要:我校有一口机井,1974年开始观测,每五日测一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后改为每日测1-3次。该井处于贯穿天津市区的天津北断裂上。岩性以粘土质较多。反映了沼泽相的沉积特点。该井深216.88米。
1981, 3(2):100-102.
摘要:1906年12月23日北京时间2时21分在新疆玛纳斯西南发生的八级地震,历史资料虽有记载,但有关地面破坏的详细情况则无反映。自1972年以来,我局所属地质人员曾多次深入震区调查访问,已作了几个专门总结。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