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3(1):1-24.
摘要:概述矿井岩层视电阻率实验的方法和内容,利用实验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岩石视电阻率的变化与其承受的应力一应变状态的关系,对于视电阻率的变化机制和方向性问题作了一定探讨。
1981, 3(1):25-31.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南北地震带及其东部地区,频繁地发生着强地震,特别是海城、唐山、松潘三次七级以上大震,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前兆资料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加速认识上的深化过程,找出孕震的内在规律,尽快实现地震预报。
1981, 3(1):32-40.
摘要: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发生在我国地震台网及前兆观测台网较密的地区,认真分析这次强震前出现的各种前兆异常现象,对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无疑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1981, 3(1):41-53.
摘要:本文对非均质地壳的现代形变和破裂过程,构造体系与地震体系,前兆体系与破裂信息以及我国大陆区的强震破裂带(破裂区)与破裂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强震的发生过程不是孤立的,是现代构造活动中的一种高速、高能弹性破裂(或再破裂)体系的一部分。强震破裂网的骨架主要取决于地壳强度的非均质性;而区域破裂的方式、优势方向和动态主要取决于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因此,地震活动有网络体系性,前兆效应也应有网络体系性。这类问题的研究对前兆观测、分析震情监视预报等工作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981, 3(1):54-60.
摘要:观测表明,在地壳形变区域中,如果发生一次较大的地震,那么由主震所激发而与主震有关的余震便立即进行活动,余震释放能量的总和与主震释放能量的比值,取决于地震序列活动的类型、根据我国境内6.0级以上地震统计的研究,大致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981, 3(1):61-71.
摘要:为了进行兰州市区的场地小区划,在市区75个点上做了地面脉动观测。
观测表明,地面脉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市区不同地点的傅氏谱多少都有相似之处,多数谱峰值出现在0.3-0.45秒范围内。但是在兰州市的不同地段,谱形上也有一定的差别。根据谱形,可将市区划分为5个地区。由此可以想见,地面脉动特征取决于整个区域的综合自然条件,局部表土层的条件反居次要地位。
地面脉动的最大幅值显然取决于表层较软土层,如黄土、亚粘土、亚砂土等的厚度,这些软土层的厚度越大,地面脉动的最大幅值也就越大。
地面脉动观测结果可用之于场地土小区划分中去。
1981, 3(1):72-81.
摘要:本文在"水平假定"的前提下,将具多层土的建筑场地看作一单位横截面的层状土柱,并简化为集中质量块的剪切梁计算模型。考虑到土壤的非线性特性,采用稳定的Wilson-θ法计算从基岩到地表的各层土地震反应。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工程意义。
1981, 3(1):82-91.
摘要:地槽的理论问题一直持续到现在未能解决。李四光先生指出:"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地球上为什么发生了那些地槽?它为什么恰巧出现于它所在的地方?为什么所有地槽都占有一个长条形的地带*?"李春昱先生也指出:世界上的地层沉积有些地方较厚,另一些地方则比较薄,而且较厚的地层往往成条带状分布。
1981, 3(1):92-100.
摘要:昌马1932年12月25日7.5级地震主要是昌马-俄博断裂带西段现今强烈活动的结果。该带的垂直差异运动西段此东段更为明显。第四纪以来,该带的活动通常是以北北西、北西西向两组扭裂面方式表现出来的。地震形变带就沿其展布,北北西向形变带显示顺时针扭动,北西西向形变带为反时针扭动,与发震断裂的两组扭裂面不仅方向吻合,而且扭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形成一系列的反"S"状构造,从而认为这种单体非反"S"状,而总体排列为反"S"状的构造是祁只系西翼挽近和现今活动的地质标志之一。
根据地震形变带的分析,地震时震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向为北30~40°东,与土体应力解除所得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北33°东相一致。
运用地质类比法,认为民乐地区有同昌马地震相似的构造条件和岩性条件,所以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1981, 3(1):101-111.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从已经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勾画出华北地区应力场的轮廓,并进而从应力场的角度讨论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这里说的华北地区,是指地质上的一个块体[1] [2]。
1981, 3(1):112-117.
摘要:从地震仪配套的角度讨论了区域地震台网合理布局的问题,得出:
(1) 在台网内相邻台站之间的台距为50公里左右的台站上配备V0=1.0×105,1.5×104,2.5×103,4.0×102四种短周期可见记录地震仪,同时给台距不大于200公里的台站配备V0=50的中强震仪,能够测定网内Ms=1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
(2) 如果台距不超过150公里,按上述仪器配备,可测定网内Ms=1.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
根据上述结果,结合甘肃省现有地震台站的台址状况,提出了甘肃省地震台网合理布局的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布局,甘肃省东部地区基本上能定出台网内部发生的Ms=1.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而河西地区就只能基本定出嘉峪关以东沿走廊的长条地带发生的Ms=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