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2(s1):1-3.
摘要:全国地震短临预报邀请座谈会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陕西省地震局受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委托发起的。
1980, 2(s1):4-5.
摘要:海城地震发生已近五年,这次地震在短临阶段的宏微观异常现象比较丰富,这不仅为这次地震的短临预报带来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也为地震短临异常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资料,但过去由于观测条件和当时的研究程度所限,虽然在海城地震的短临预报中也用了这些异常的大部分,并且也获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但从研究地震短临预报的角度来看,必须提供更为充分更为可靠的依据,因此对这些异常有进一步研究和评价的必要。
1980, 2(s1):6-7.
摘要:利用宏观异常预报地震,是在总结我国丰富的地震史料基础上提出来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广大群众根据某些宏观异常现象,曾经预报过一些地震。
1980, 2(s1):8-10.
摘要:台湾及其周围海域,地震活动强烈。自1900年到1978年发生Ms≥6.0级地震209次,其中7.0—7.9级地震35次,八级大震两次。
1980, 2(s1):11-13.
摘要:突发性异常主要是基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与趋势性异常迥然不同的一类异常,典有多种类、短时间、大量值、跳跃发展,分布广而不均一,外围向震中迁移等特点。显然,在长中期预报基础上进行短临预报的关键是对于突发性异常时空特征的认识和判断。
1980, 2(s1):14-16.
摘要:本世纪六十年代大规模开展地震预报研究以来,取得较大进展,赋于地震科学极大生命力。我国十几年来的地震预报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料,寻找了地震预报的一些方法和途径,探索了地震发生的某些规律。
1980, 2(s1):17-24.
摘要:地震预报的基本内容是要报出未来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显然,这无疑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大课题。这里从华北强震活动的整体性出发,在有前震的前提下,由具体的地震活动性,站在预报的角度,根据过去十多年的工作体会提出以以几点不加解释的意见供参考。
1980, 2(s1):25-26.
摘要:这里所指的“震前辐射现象”,系指已大量被人们观测到而且不少同志正在进行研究的震前电磁波辐射、机械波辐射(包括主破裂发生之前的微破裂机械波辐射)、热辐射、甚至还可能有某种粒子辐射……等等物理现象。本文结合江苏具体情况引用有关震前电磁波辐射及机械波辐射的几个试验观测结果,以表明対震源物理过程所产生的多种震前辐射现象进朽综合规测研究,提取可靠的临震信息是很有希望的。
1980, 2(s1):27-28.
摘要:强震发生之前存在电磁波辐射的前兆现象,这是我国近年来通过大震考察所总结出的重要地球物理活动,我们称之为地震射电。唐山地震以后,利用手头现有的仪器进行了观测。
1980, 2(s1):29-30.
摘要:利用测量地下或水中声波的变化特征来予报地震的方法,在国内外已有广泛的研究,而这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建立在岩石大破裂(地震)之前会出现声发射的基础之上的。
1980, 2(s1):31-32.
摘要:唐山大震前后在震源及其外围地区观测到了极为丰富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的变化现象,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从中提取对地震规律的某些认识和假设,必将加速地震予报探索的进程。唐山地震从主震孕育、发生至余震结束是一个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主破裂发生前为主震孕育阶段,主破裂发生起进入余震阶段,前者以能量集累过程为主,后者以能量释放过程为主,前兆的表现也不同。
1980, 2(s1):33-34.
摘要:在地震予报中常有这种情形,如果某地发生了一些小震或震群,人们将问这是不是前震?如果某地少震,但存在很多异常,人们要问,这里会不会发生大震?这些问题的回答在实际中是迫切而尖锐的。
1980, 2(s1):35-36.
摘要:最经济、有效的地震短临预报的科学途径无疑是当前地震界、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简略地谈谈个人的看法。
1980, 2(s1):37-38.
摘要:地壳运动过程中,大地应力场在不断地变化着。区域应力场的加强,在地壳的许多“节点”上应力逐渐积累,这些应力集中点都可能是异常源,但并不都会发展成地震源,只是其中某个或几个发展成震源,而另外一些却只发生蠕变或弹性形变。
1980, 2(s1):39-42.
摘要:我国开展地下水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已经有十多年历史,获得了多次震例资料,本文介绍54次地震的震前水位实测资料,其中26次是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震例。不少观测井(孔)布设在震中附近并妾装有水位自动记录仪,取得了地震前后连续、完整的珍贵记录。通过这些资料分析,发现约65%水位曲线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十天曾出现过打破正常动态规律的异常下降,地震就往往发生在下降的极值或回升过程中。
1980, 2(s1):43-45.
摘要:(一)时间上的相关性和重复性下表中N为统计期内计时单位的数目。
1980, 2(s1):46-48.
摘要:自一九七七年以来,我们针对我国地震发生的时间特征提出了预报地震发生时间的方法——倍九法。这是一个经验统计的方法。
1980, 2(s1):49-52.
摘要:临近地震前,地下水中氡浓度的突变异常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其异常幅度已大大超过观测误差,异常确实可信,而且还因其与地震发生的时间有一定关系。
1980, 2(s1):53-54.
摘要:临震预报必须明确,要求震前一至三天以前发出,而且顶报的时间段也只能是几天,这确是一项科学难题。临震预报目前还主要是求之于对临震异常现象的研究。
1980, 2(s1):55-56.
摘要:地震短临予报的突破,关键在于临近地震前必震信息的认识和捕捉,而必震信息的寻求,取决于对临近地震前震源物理过程的了解。
1980, 2(s1):57-58.
摘要:我国许多大震在临近大震前往往出现以下事实:
1.临近大地震前震中区和其周围地区的倾斜台或由若干水准点高程差异构成的倾斜面往往向震中倾斜,震后恢复。
1980, 2(s1):59-60.
摘要:本文提出的多孔塞——裂纹稳态扩展模式是为了对现在所观测到的各种临震异常现象作一统一的物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有效地利用临震异常现象预报地震的建议,以供实践检验。
1980, 2(s1):61-63.
摘要: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先后发生过十余次七级、数十次六级以上的地震,从地震预报的角度考虑,这些震例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前兆资料,它们中的大多数震前曾不同程度的做过中、长期预报,有的也较成功的做出了短临预报,采取了预防措施,收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效果。
1980, 2(s1):64-65.
摘要:一、一九七六年唐山、松潘地震之后,陕西关中等地区的一些观测手段曾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其中突出的是,微小地震活动正常年份Ms≥l的地震年频次平均约为18次,而一九七六年竞达50余次;一些局部地区多次出现人感地动;西安台的形变电阻率发生明显的负异常以及动物、火球、井水位等多种宏观异常。这些异常的出现致使陕西关中等一些地方一度震情非常紧张,结果酿成了一场虚惊。
1980, 2(s1):66-67.
摘要:经过十年来的努力,我们现有的观测手段和观测网对捕捉强震的中期前兆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在临震预报方面却强差人意,盲目性很大,基本上处于较弱无能的状态。这倒不是由于短临异常太少,实践表明,与中长期相比,短临异常是一个内容相当丰富多采的领域,搞预报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临震异常在震后总结时是美不胜收,而事先却怎么也抓不住。
1980, 2(s1):68-69.
摘要:十年来山东邻区(包括渤海)发生三次七级以上地震,1976年春季庙岛群岛发生两次频次较高的小震群,山东内陆只发生一些二、三级至多四级多的小震(个別接近五级)。我们碰到的有关短、临前兆,较突出的有三个问题。
1980, 2(s1):70-71.
摘要:在当代地震史上中国是全世界注目的中心。这是因为中国是第一个成功地预报了海城7.3级地震的国家,又是未能作出象唐山那样人口稠密地区强震的短临预报而震惊世界的国家。
1980, 2(s1):72-73.
摘要:从目前的实践结果看,地震预报的成效和失败主要取决于短临阶段对强震三要素预报的准确度。尤其是在人烟稠密的工矿区,预报的愈准确则收益(即减少损失)愈大;虚报的愈多则造成的损失也愈大。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