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2(4):1-2.
摘要:一九二〇年十二月十六日,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海原8.5级大震,至今已经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海原大震在我国地震学史上一直占有着重要地位,它与我国现代地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今适逢六十花甲,我们纪念它,不是没有意义的。
1980, 2(4):3-10.
摘要:假定余震的二条统计规律logN∑=a-bM与n(t)=A/tp,仅仅在余震活动是单个主震断层活动的结果时才成立。若一次地震活动存在多个主要破裂面,则相应关系与以上关系将出现明显的差异。
1980, 2(4):11-18.
摘要:本文主要列举我国天山地震带一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地下流体的水位、流量、氡含量等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分析了孕震不同阶段特别是短临异常阶段地下流体变化的时空特征。这些现象和事实再次表明观测地下流体的变化对于预报浅源地震以及了解震源区临震前的物理过程是十分有益的。
1980, 2(4):19-24.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对强震发生前后,在较大范围伴随着一系列震群活动引起普遍重视,並有“前兆震群”的提法。人们试图从震群的空间分布、时间进程、测震学指标及震源特征等方面探讨所谓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的区别,从中寻找前兆震群的判据和指标,以期为预报未来强震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980, 2(4):25-29.
摘要:问题的提出唐山地震前,我国地震科技人员从前兆观测资料分析中,注意到了京津唐地区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1][2]。但是,震前没有能够作出短临预报。虽然有的单位根据前兆资料,提出过预报意见,但震级偏差太大。
1980, 2(4):30-39.
摘要: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我国东部地区(华北、华东、华南等地),Ms≥5.5级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的预报问题。
1980, 2(4):40-49.
摘要:丹江口水库自1969年11月关闸蓄水以来,库区范围内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均有所提高。到1977年底为止,库区内共记到地震299次,其中ML=1.0~1.9级的138次,2.0~2.9级的34次,3.0~3.9级的9次,4.0~5.0级的4次,5.1级的1次。
1980, 2(4):50-54.
摘要:大震前的各种突跳性前兆是短临予报的标志,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前兆异常的突变形态为研究将有助于排除各种干扰,正确地区分异常,较好地做好时间、地点和震级方面的予报。
1980, 2(4):55-60.
摘要:用1.0×1.0×1.5米3的大型混凝土标本模拟岩石材料进行三轴压缩实验,测量了在受力变形破裂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声波和视电阻率等物理参数。从这些结果中发现,在围压条件下随着应力的增加视电阻率变化与应力、应变密切相关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特征。这和某些大震前的实测地电资料颇为相似,为震前视电阻率异常的物理解释提供了实验依据。
1980, 2(4):61-66.
摘要: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在江苏溧阳发生了6.0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这是我国唐山地震以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敬爱的周总理号召我们,每付出一次学费,就要对地震的认识增进一步,与地震的斗争能力增强一些。这次溧阳地震在我们揭示地震规律的认识长河中增加了些什么内容?目前正在进行全面总结。
1980, 2(4):67-71.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区比较分散。
近年,在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地震发生比较频繁。如1966年华北平原的邢台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南(营口)地震等。
1980, 2(4):72-76.
摘要:以汾渭地堑、银川地堑、六盘山、阴山等为边界的鄂尔多斯地块是一完整性好、活动强烈的地质块体。其完整性表现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无6级以上较强地震发生,而强烈活动表现在块体周围己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其中8级以上地震就有5次(图1)。
1980, 2(4):77-80.
摘要:1979年3月29日,在新疆库车东北发生6级地震。震前,1978年10月我们根据波速比异常的时空叠加特性,将轮台—和硕圈定为波速比异常区,并预估若1979年波速比回返发震,震级可达6级。
1980, 2(4):81-86.
摘要:为了进行地震预报,人们曾提出了许多地震模式,并解释了一些现象。然而有一些现象至今未能很好解释,如前兆分布一般是围绕震中呈椭园形,某一地点上的前兆异常会突然出现反向变化,以及前兆异常从外围区向震中区迁移,临震时前兆由震中区向外围迁移等。
1980, 2(4):87-87.
摘要:由兰州地震研究所发起召开的地电专业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〇年八月十四日至八月十八日在兰州举行。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