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2(3):1-10.
摘要:在一些中强地震之前,我们观测到震中附近地磁场各分量发生特殊的相关变化,据此我们在1970年提出地磁预报地震的"特征线"法(又称"斜率法")。
1980, 2(3):11-22.
摘要:地震波通过地球介质时,由于实际介质並非完全弹性,因此,地震波的振幅除了因波阵面的几何扩散而减少外,还有因介质内摩擦等因素造成的吸收而使地震波的振幅随距离而减小。
1980, 2(3):23-30.
摘要:宁夏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北段,是我国多地震的省(区)之一。银川平原和西(吉)、海(原)、固(原)都是我国有名的地震活动区,历史上分别发生过1739年银川——平罗8级地震和1920年海原8.5级地震。
1980, 2(3):31-38.
摘要:地电在地震前兆测量中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对地电测量的干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地震因素引起的地电阻率的变化,一类是地电测量过程中一些不需要的信号引起的干扰。本文只是论述后一类干扰即地电测量过程中的干扰。地电测量中存在的各种干扰影响着地电测量的精度。
1980, 2(3):39-47.
摘要:由许多断层面解得到的等效应力场的统计结果,可以认为即代表了该区域的应力场[1]。华北地区震源机制结果,显示出两个最大剪切应力方向的一致性,说明该区域处于统一的应力场中[2]。
1980, 2(3):48-56.
摘要:在郯庐断裂带西侧150-180公里,有一条与其大致平行的断裂带,我们称为阜阳-团风断裂带。它北起山东滕县附近,南至湖北崇阳以南,长达600公里以上。
1980, 2(3):57-65.
摘要:震源体积是地震学上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对此,前人从地震波、余震分布和大地测量方面进行研究[1]。当应用它去解决地震区划和大地震予报时,上述方法就很难应用,因此,利用宏观资料来研究震源体积就很重要了。
1980, 2(3):66-72.
摘要:基本周期是决定框架地震荷载大小的主要参数。当前,纯框架结构主要采用顶点位移法或能量法公式计算基本周期;该二法虽优点较多,但计算工作仍嫌繁琐,不便工程实用。本文按等层假定提出一简化计算公式,效率可提高2~3倍,误差控制在3%以内。
1980, 2(3):73-79.
摘要:本文利用Pn波走时残差方法求得松潘——平武地震前,某些台站的Pn波走时异常,并做了简单讨论。
1980, 2(3):80-87.
摘要:新疆沙湾地区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七六年四月底,发生小震群。一九七六年元月小震活动达最高峰,其后逐步缓慢衰减,至四月中、下旬基本趋向稳定。
1980, 2(3):88-92.
摘要:目前使用P波到时资料确定震源位置与波速的方法,在震中周围台站数目较多时,所定震中位置比较稳定。
1980, 2(3):93-97.
摘要:本文看重从余震能量的分布及地质条件来研究江苏省溧阳县6.0级地震序列活动。
1980, 2(3):98-100.
摘要: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磁场强度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而且颇为复杂。有长期变化,也有短期变化,还有突然变化。因此,掌握某点地磁场正常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以便提供该点区域孕震异常的正常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1980, 2(3):101-104.
摘要:地磁特征线法又称为地磁斜率法,是兰州地震台徐文耀、王宗洪等同志在七十年代初步试用並在以后实践中逐渐改进的一种以磁报震方法。该方法不仅分析使用简便,而且物理意义清楚[1],是值得在地震短期予报中推广试用以使其得到研究改进的方法。
1980, 2(3):105-111.
摘要:早在1891年慕尼黑地震和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都曾记录到与地震相伴出现的地电变化。但有意识地研究与地震有关的地电变化,只是在六十年代后,由于全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人们甚为震害担忧,尤其对于多震国家。因此,各国地球物理学家总希望能否通过某些前兆观测,特别是对于震前各种地球物理场变化的观测,以获取一定地震信息。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