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2(2):3-15.
摘要:地壳的“镶嵌构造波浪运动”学说,原来通称“镶嵌说”。从五十年代后期张伯声提出相邻地块的“天平式运动”[1]和六十年代初期提出“镶嵌的地壳”[2]以来,通过近二十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并汲取国内外其他各个大地构造学派的长处,已使这一观点发展成为能够用来解释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具有独立学术思想体系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1980, 2(2):16-22.
摘要:国内外不少工作已经指出,较大地震发生前后震源附近的地震活动性会出现异常变化,这种异常变化有可能做为地震予报的一个指标。由于与较大地震孕育相伴随的异常地震活动是发生在正常地震活动背景上的。这种异常地震活动有可能被背景地震所掩盖,所以从正常地震活动背景中客观地区分出异常地震活动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1980, 2(2):23-28.
摘要: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县境内发生了八级大地震。这次大震波及面甚广,有感范围东南到兰州,西北至苏联的赛米巴拉金斯克。大震造成的地表破坏,长达170公里,地震断裂带位移量之大,是罕见的震例之一。
1980, 2(2):29-39.
摘要:在地震予报中,许多统计公式表明,前兆观测所记录到的可确认的异常强度一般与震源参数、前兆台站的震中距有关。但是,由于大多数前兆观测是在地面上进行的,因而前兆异常强度还往往受到台站下方地下介质结构的影响。例如松软的第四纪复盖物,对一些浅部观测方法常常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1980, 2(2):40-44.
摘要:西海固地区是指宁夏的西吉、海源、固原及其邻近的地区(图3),该区为鄂尔多斯地台、阿拉善地台、青藏高原所围限,祁连山北缘深大断裂带、鄂尔多斯地台西缘深大断裂带在那里归并,由于不同构造单元的相互挤压,能够积聚巨大的能量,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条件。
1980, 2(2):60-63.
摘要:临沂地电台采用四级对称装置测量地表浅层视电阻率随时间变化。自1970年底至今已有9年的观测资料。多年来的观测资料清楚地显示出似年周期变化的性质,其月均值变化幅度可达22%,成为分析地震异常的严重干扰。由于这种变化规律性很差,用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去消除它将会造成相当大的误差,因此设法取得平稳的原始资料是根本途径。
1980, 2(2):64-71.
摘要:1979年3月15日,云南省普洱县内发生了一次6.8级地震,极震区位于该县的磨黑公社和孟先公社交界处。依据震中区正规穿斗木架房的破坏情况,震中烈度定为九度,极震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六度线内的总面积为656平方公里,极震区几何中心位于N23°05'30",E101°12'30"。
1980, 2(2):72-77.
摘要:在一次大震前,动物出现异常表现,早为人们所发现,我国的许多历史文献就有记载。近若干年来的多次强震资料证实,动物异常是一个不庸置疑的客观事实。目前所知的震前动物异常大约有一百多种,它们的表现形式各有所异,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极为广泛,从震中到距震中区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外围地区。
1980, 2(2):78-84.
摘要:关于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国内已有不少论著进行了探讨[1-6]。作者曾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进行过若干地震考察,现针对我国强震与构造的关系进行初步讨论。国内大多数地震与活动性断裂有密切关系,这己为许多作者讨论过。
1980, 2(2):85-90.
摘要:经过我们数年的观测,发现天文钟钟差在震中附近,震前数十天内,出现异常变化。不少的震例中,钟往往变慢,一般在异常变化恢复后(钟变快至原下降值附近或高于原下降值),会对应地震。
1980, 2(2):91-94.
摘要:武山矿泉水中氡值,在七九年五月廿二日平武4.7级地震和七九年七月廿五日礼县4.7级地震前,都出现负值突跳变化。深入研究其突跳原因,对识别地震异常和予报地震是有意义的。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