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1(4):1-10.
摘要: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地壳运动又是由于在地下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断作用或推动的结果。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地震的分布及其活动的规律性。
1979, 1(4):11-21,10.
摘要:我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及其邻区,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图1)。大地震活动区如同一个三角形楔子延伸到大陆内部如此之远,强度如此之大,是世界上独有的。
1979, 1(4):22-28.82.
摘要:JSZ-2型自动测氡仪是观测地下水中氡气浓度连续变化的重要设备。整套仪器由玻璃质连续脱气装置,时间程序自动控制装置,闪烁探头脉冲计数装置和数字重复打印记录装置构成。
1979, 1(4):29-35,92.
摘要:多年来,我国科研、教学和生产工作者通过艰苦的劳动,取得了一批可喜的地学研究成果[1~18]。在运用板块学说解决我国的生产和实践问题方面正在或将要取得更大的成绩。
1979, 1(4):36-43,82.
摘要:现今的地壳运动,主要是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用重复大地测量研究构造应力场正在被人们广泛地使用。本文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的大地测量资料,讨论区域应力场的地表效应,並从研究区域应力场的强度变化入手,讨论形变测量方法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可能性。
1979, 1(4):44-52.
摘要:地震过程是地球内部的一种相当复杂的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的综合过程。就力学现象说来,可认为地球内部存在应力集中源。作为初级近似,我们以半无限均匀各向同性空间中,埋深为h的集中力作用下,应变的空间分布特征来定性讨论地震过程中的某些现象。
1979, 1(4):53-57.
摘要:1979年5月22日和7月25日,分别在四川松潘和甘肃礼县发生了4.7级地震。武山矿泉的水氡对于这两次地震均有较好反应。震前,我们根据矿泉和周围各类泉点组成的"泉网"的水氡变化形态,曾作了予报,震级、地点和时间都对应得较好。
1979, 1(4):58-69.
摘要:建筑物在强震作用下产生破坏,主要决定于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和强地震地面运动的强度及特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1979, 1(4):70-75.
摘要:组成地壳表部岩石的导电性在自然埋藏状态下主要取决于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以及岩石所处环境的温度、压力、孔隙溶液的含量、浓度及其化学成分。不同含湿量的各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国内外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实验资料。
1979, 1(4):76-82.
摘要:本文利用1979年6月4日青海乐都爆破甘肃、青海两省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计算了两省部分地区的平均地壳厚度和平均地震波速度,并做了初步讨论。
1979, 1(4):83-85,93.
摘要:十几年来,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在几次大震前都观测到一些相同的地震前兆现象。这些前兆现象的特征人们已经有所了解。尽管前兆现象表现为多种多样,但它们有大致可以相互比较的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分布规律。
1979, 1(4):86-92.
摘要: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由于断层的预滑等)有可能产生热,从而引起温度变化。而地壳介质既有弹性又有导热性。因此,探讨地下热应力波的传播问题,在地震学中是有意义的。有可能通过测量热应力波来预报地震以及鉴别地下核爆炸的能级等。
1979, 1(4):93-93.
摘要:沿我国南北地震带向北至苏联贝加尔,再由北向西南至苏联塔吉克,並向东南至缅甸,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地区。在这个地区内本世纪以来曾发生许多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
1979, 1(4):94-95.
摘要:甘肃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地震学术讨论会于九月廿一日至廿七日在兰州举行。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