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1(1):1-1.
摘要:根据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及"在二十四小时以前预报出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在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下,西北地区地震工作者创办了《西北地震学报》,现在正式发刊了。
1979, 1(1):2-7.
摘要: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其震级为8.5级,它是世界上大陆内部罕见的特大地震之一。为了今后逐步探索这类大地震的预报问题,需要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本文拟讨论该次大地震的一些孕育特征。
1979, 1(1):8-15.
摘要:根据震源机制的研究,我国绝大多数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介质比较脆性的上地壳中(可称为孕震层),其断层面比较陡直,且以平推错动为主[1]。对于这种类型的震源,地震时其震中区的垂直形变应当是不显著的。
1979, 1(1):16-22.
摘要:国内外的前兆观测资料表明,很多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轻常出现明显的地下水位、水压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化学异常。与此同时,也观测到另一种情况:类似的地下水异常出现之后,观测区并未发生相应的地震活动。
1979, 1(1):23-27.
摘要:银川地堑又名银川断陷盆地,北起石咀山,南至吴忠、金积,东邻黄河,西迄贺兰山,总体呈北东方向延伸,长约150公里,东西宽50公里。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农业中心,人口密集。
1979, 1(1):28-37.
摘要:根据室内实验研究和地震现场观测,进行震源孕育模式及前兆理论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突破地震预报难题的关键工作,是综合分析的物理依据。
1979, 1(1):38-48.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地震前是否存在波速异常还有不同的看法,关于波速异常的物理解释问题也还有种种不同的观点。为了进一步辨明究竟那些看法或那些观点更有依据,必须继续深入研究波速异常的各种特性,尤其是异常区的一些特性。
1979, 1(1):49-55.
摘要:旱涝与地震关系,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们经常相伴而生,带来灾难。有关这方面记载,我国非常丰富,源远而流长。
1979, 1(1):56-59.
摘要:大震的预报虽然有多种前兆手段,但前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预报指标。本文着重介绍甘肃1718年通渭和1879年武都两次7级以上大震的前震活动,并对其机制作些讨论,供以后在预报中参考。
1979, 1(1):60-65.
摘要:在地震予报中,人们往往用地面上所能观察到的发震构造段的长度以及用地震资料所估计的震源体长度来推求未来大震的震级,为此,就需要建立震源体积长度与震级之间的关系。
1979, 1(1):66-78.
摘要:国内外历次大地震的震害经验都证明:[1][2][3][4]场地的局部地质条件对震害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其中尤其以土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最为显著。
1979, 1(1):79-81.
摘要:青藏高原巨块在1947年到1955年的八年中,形成特大的地震高潮(8.5级一个,8级一个,7.7级两个,7-7.5级四个),此时在该巨块西北角上,于1951年5月27日曾发生过一次罕有的火山爆发。
1979, 1(1):82-85.
摘要:如所周知,在具体选择建筑场地时,小区域烈度划分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同一大区域中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不同的地点上,其地震烈度可能会相差很大。
1979, 1(1):85-87.
摘要:迄今,关于震前动物异常的原因,中外研究者一般认为,动物存在某些感受器,能接受地壳中因受压力原因而发出的种种危险信息,迫使动物离开危险场所,从而表现出了震前动物行为异常。
1979, 1(1):87-88.
摘要:我国的地震多为浅源地震,其深度一般在10~20公里。如果将其在平面上分带,则大致有六个地震带(有的地震带通至国外)。
1979, 1(1):88-88.
摘要:我国许多大震前的短临前兆具有突跳性质。由于它易于觉察,所以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成因还未确定。我们试图以"液压破裂"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
1979, 1(1):89-89.
摘要:临震前的突跳性前兆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其成因尚在探索过程中。一般认为,临震前震源地方出现予滑是引起突跳性前兆的原因之一。
1979, 1(1):90-92.
摘要:1964年文献曾对地下水预报地震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由于震前地下的变动及岩层物质溶于水中可引起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1979, 1(1):93-94.
摘要:《西北地震学报》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二月十九日至二月廿五日在兰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西北五省(区)的全体编委和有关工作人员共21人。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