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地震局

    主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清华大学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出版:《地震工程学报》编辑部

    主编:石玉成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邮编:730000

    电话:0931-8275892

    邮箱:dzgcxb2021@163.com(投稿系统绑定,勿回复)
              dzgcxb@gsdzj.gov.cn(官方邮箱,专人回复)

    ISSN 1000-0844

    CN 62-1048/P

    信息公告
    • 1
    • 2
    • 3
    • 欢迎微信关注“地震工程学报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通过绑定您可以第一时间获得稿件处理的最新信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处理稿件,查询状态 ,审稿人可以进行在线审稿等。
    • 《地震工程学报》(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溯源创刊于1979年,由原《西北地震学报》更名改版而来。被国内《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统期刊群》、《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和《CEPS 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收录。
    • 为防止不法分子假借本期刊之名骗取非法利益,特声明: 本期刊所有来稿在确认刊期之前不收取任何费用! 如有疑问,请咨询:0931-8275892
    • 当前目录
    • 网络首发
      显示方式:
      地震工程
      • 高寒环境温度下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虞庐松,王庚,王力,周晓夫,顾皓玮,李子奇

        2024,46(6):1251-125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827001

        摘要:

        为探究高寒地区环境温度对圆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开展4种不同温度工况下钢管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环境温度下各试件的破坏特征、承载力、滞回特性、刚度退化、延性及耗能能力,揭示环境温度变化对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温度下各试件滞回曲线均呈梭形,未产生明显捏缩现象;试件典型破坏模式在不同温度下基本一致,均为钢管底部产生一圈贯通鼓曲波、核心混凝土被压溃、钢管撕裂,温度越低,钢管混凝土柱越早发生破坏,且破坏程度越严重;相较于常温(20 ℃)工况,0 ℃、-20 ℃、-40 ℃温度工况下,试验钢管混凝土柱水平承载力分别提高3.08%、6.15%、10.08%,初始刚度分别提高16.9%、30.3%、50.0%,而延性系数分别降低8.6%、14.6%、16.9%;环境温度越低,刚度退化速率也越大。温度变化对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影响显著,高寒地区钢管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考虑环境低温对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

      • 循环荷载下加筋砂土累积应变特性试验研究

        蔡国军,钟世浩,陈广森,吴富双,张晨,卫俊仁

        2024,46(6):1259-126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1025001

        摘要:

        为研究加筋在砂土循环加载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网格作为加筋材料,对实际工程场地所取砂土试样开展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加筋层数和不同加筋间距下砂土轴向累积应变的演化趋势,并对筋材在试验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筋能减少砂土轴向累积应变,加筋层数越多,对轴向累积应变的削减作用越强,但通过增加筋材层数带来的加筋效果增幅逐渐减小;不同加筋间距下轴向累积应变曲线均符合改进Monismith模型,在间距为80 mm时,轴向累积应变显著降低。加筋在砂土中产生影响作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自身的弹性性能发挥作用,筋材的弹性变形恢复,导致其附近砂土颗粒的位移减少;二是在筋土界面处产生更好的咬合作用以形成似黏聚力,从而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加筋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公路地质纵剖面黄土湿陷系数预测及分布规律研究

        陈志敏,孙勇,郝彦玉,杨易朴,杨雯宇

        2024,46(6):1269-127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813001

        摘要:

        通过充分挖掘现有黄土湿陷试验资料的价值,建立基于克里金插值法的湿陷系数预测模型。以G244线打庆公路(K1+640~K10+640段)工程为背景,利用少量的湿陷系数实测数据,对湿陷系数进行插值预测并沿其纵剖面绘制等值线图。将湿陷系数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并对其二维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地质统计克里金法的黄土湿陷系数插值计算方法可行且插值结果合理,能满足工程对于黄土湿陷性的精度和实际应用需求;(2)利用湿陷系数等值线图,采用“0.015”判定法得到黄土湿陷临界深度,湿陷临界深度的变化相对于地表的坡度变化较缓,且沟谷区的湿陷深度(3~8 m)明显小于山岭区的湿陷深度(15~25 m);(3)自地表向下,黄土湿陷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直至小于0.015,即湿陷性消失;(4)在钻孔取样深度相同时,河沟谷区的含水量大于黄土丘陵区,在较低的自重压力时,河沟谷区的湿陷系数大于黄土丘陵区,随着自重应力逐渐增大,黄土丘陵区的湿陷系数逐渐大于河沟谷区。

      • 地震-高铁荷载共同作用下桩网复合路基震动特性

        高广运,吕明杰,耿建龙,史文杰,陈少杰

        2024,46(6):1279-129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1108002

        摘要:

        为研究地震和高铁荷载共同作用下桩网复合路基震动特性,建立地震和高铁荷载共同作用下轨道-路堤-桩网复合路基震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地震荷载类型和列车车速对桩网复合路基震动加速度和位移的影响规律,提出不同地震荷载下的列车运行建议。研究表明,Hollister地震与高铁荷载共同作用下,桩网复合路基地面震动加速度由两动载共同控制,震动位移主要由地震荷载控制,列车运行状态对地震动位移影响很小;Chi-Chi地震与高铁荷载共同作用下,地震动加速度主要由高铁荷载控制,地震动位移受地震荷载和列车荷载共同影响,地震发生时可先通过降低车速后停运列车有效减小地震动位移;Lytle Creek地震与高铁荷载共同作用下,地震动加速度主要由高铁荷载控制,地面震动位移受地震和列车荷载共同影响,且主要由列车荷载控制,地震发生时可通过降低列车车速有效减小地震动位移,以降低地震发生时列车脱轨的可能性。

      •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基于时间维度的连续梁桥易损性分析

        李喜梅,杨天宇,李明睿

        2024,46(6):1291-129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1128001

        摘要:

        为研究连续梁桥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基于时间维度的易损性情况,以一座三跨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有限元软件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选取符合区域场地类型的地震动,通过改进的大森定律和区域主余震统计关系,构建基于时间的主余震序列。以改进的Park-Ang损伤指数作为结构的损伤指标,运用直接回归概率线性拟合的方法建立主震后短期内各时间节点桥墩在不同损伤状态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区域时间范围内主余震序列对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余震会给桥梁结构带来明显的增量损伤;(2)各种损伤状态的超越概率随着PGA的增大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且主震造成的损伤状态等级越高,其超越概率越低,余震作用时超越概率增大越明显。超越概率在震后第1日增幅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第10日趋于平稳,因此在分析地震给桥梁带来的损伤时,要充分考虑主余震序列的时间效应。

      • 基于多源影响线信息融合的梁桥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周宇,张德伟,狄生奎,黄继源

        2024,46(6):1300-131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614001

        摘要:

        在梁桥损伤评估与性能评价时,针对使用影响线类方法存在单一测点数据导致识别结果的鲁棒性和准确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影响线信息融合的梁桥损伤识别新方法,并利用某实际钢混组合梁桥进行仿真验证。首先通过提取挠度、应变、转角、支座反力等影响线,分别构建影响线曲率差指标,然后基于D-S理论对多源影响线信息进行融合,并引入欧式距离赋权来提高距离测点空间更近处的置信程度,提出一种可用于梁桥结构损伤识别的融合指标,最后结合模型算例,计算得到包含四种不同数据的融合指标,讨论其测点位置、〖JP3〗损伤程度和噪声水平对损伤诊断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多源影响线信息融合损伤识别方法比传统单一损伤识别在定位、定性上更精确;融合转角、支座反力、应变信息的损伤识别模式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融合模式,且在10%噪声干扰下仍具有较好的噪声鲁棒性。

      • 轴向拉压式U型厚壁金属波纹管阻尼器抗震性能研究

        郑国足,韩建平

        2024,46(6):1318-133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116003

        摘要:

        针对传统金属阻尼器承载力不足、极限变形较小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轴向拉压式U型厚壁金属波纹管阻尼器。通过改变波纹管的壁厚、内径及波数等参数来调整阻尼器的承载力、初始刚度、极限变形及延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手段,对阻尼器的核心耗能元件进行单调及低周往复加载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分析。研究核心耗能元件的内径、壁厚、波纹平均半径、U型波纹直边长度、材料屈服强度及波数这6个独立变量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提出阻尼器极限位移的计算方法,给出阻尼器受拉屈服后刚度与屈服前刚度之比的拟合公式,揭示出新型阻尼器的受力机理,建立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同时,针对U型波纹管建立考虑边波效应的修正简化计算方法,并与规范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的简化分析方法与规范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变形大、延性高;金属波纹管的刚度、屈服荷载、屈服后刚度及极限荷载均随壁厚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随着波数的增加,核心耗能元件的极限变形、延性及累积耗能显著提高,但受拉屈服后刚度降低;建议阻尼器设计时波纹平均径厚比不大于3.8,最大设计工作位移不大于极限位移的0.8倍。

      • 可液化粉土地层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周强,陈斯,汪云龙,赵继辉,周海祚,郑刚

        2024,46(6):1331-134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903001

        摘要:

        地震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破坏一直是学术界广为关注的问题。受河流冲积和海水侵蚀等沉积环境影响,天津地区可液化粉土地层分布广泛,粉土液化会对地铁车站结构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尚不清楚。目前,平行布置的地铁车站群作为典型交通枢纽,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普遍,车站群中临近双车站的抗震问题亟待研究。通过三轴试验研究黏粒含量对粉土静\,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塑性边界本构模型PM4Silt标定中不同黏粒含量粉土模型参数及基于有限差分分析,阐明低黏粒含量土层对地铁车站动力响应的不利影响,为可液化粉土地层车站选址提供建议;通过参数分析研究车站间距对临近车站相互作用的影响,揭示临近车站相互作用的影响范围,提供最优车站间距参考值。该研究可为临近车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基于弗雷歇距离的海上沉桩土阻力推荐方法

        尹蒋松,李飒

        2024,46(6):1345-135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522003

        摘要:

        随着海洋平台以及海上风电规模的扩大,桩基可打入性分析的精度越来越受到关注。打桩过程中土阻力的合理评估是提高可打入性分析准确性的前提,而土阻力分析中最重要的是端阻和侧阻折减系数的取值。以11个海上平台的99个打桩记录为数据库,首先,通过打桩记录数据证明弗雷歇距离算法在海上平台桩基打桩记录之间相似度计算的适用性,确定该海域弗雷歇距离的阈值,并对阈值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其次,通过计算现场打桩记录反算的土阻力与不同折减系数下计算得到的土阻力之间的弗雷歇距离,对该海域的折减系数进行探讨,并给出有土塞和无土塞工况下折减系数的推荐值。研究结果可为桩基可打入性分析中的土阻力的计算提供借鉴。

      •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平行隧道近距离下穿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研究

        项吴桐,王国波

        2024,46(6):1364-1372,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628001

        摘要:

        目前对于单一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十分丰富,而相互穿越地下结构体系在地震时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影响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基于1g振动台试验,探究近距离隧道平行下穿车站体系对场地土以及地下结构之间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表明:(1)地下结构的存在可降低地表加速度响应,最大降低幅度可达25%;(2)上部车站的存在可以降低下穿隧道的加速度响应,最大降低幅度可达25%,而下穿隧道对上部车站加速度响应的影响则相对复杂,没有体现出一般规律性;(3)地下结构的加入对体系动力特性(主要是基频)的影响十分有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可不予考虑。研究成果可为地下结构穿越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和初步设计提供参考

      • 一种冻土温度场方程的解析解

        王东源,张科,陈熹,武小鹏

        2024,46(6):1373-137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106001

        摘要:

        冻土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冻胀现象是冻土区经常出现的问题,其导致的工程病害屡见不鲜。冻胀主要是由土体内部温度变化及水分迁移造成的,是一类极其复杂的温度、渗流及应力多场耦合问题。通过对冻土中的温度场进行分析,求解含冰量及孔隙率随温度变化条件下的冻土一般性瞬态热传导方程,获得其近似解析解并应用于冻土热传导过程的预测。通过与有限元计算所得精确解对比,验证其有效性。研究成果对冻土冻胀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连接中节点抗震性能模拟

        高怡,方有珍,彭剑锋,吴涛

        2024,46(6):1387-139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1101001

        摘要:

        基于框架结构“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需求和节点易于实现可靠连接,提出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框架装配式混合连接节点形式。考虑梁端刚/柔性两种连接方式,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2个新型钢筋混凝土框架装配式混合连接中节点模型和1个现浇对比试件模型,并对其进行水平循环往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模拟。根据模拟数据整理,对试件滞回性能、节点转动刚度、耗能能力和破坏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混合连接节点采取钢管混凝土实现了节点区混凝土斜压带和钢板斜拉带协同抗剪机理,提高了节点核心区抗剪能力,更好地满足“强节点”的抗震需求;装配式连接节点梁端刚/柔性连接方式均不同程度实现了梁端塑性铰区远离节点区;梁端刚性连接装配式连接节点试件的塑性铰区距离节点区最远,其整体性最好,初始抗弯刚度最大;梁端柔性连接装配式连接节点试件的塑性铰区范围较大,损伤耗能发展持续,而梁端刚性连接试件的塑性铰区相对集中,损伤耗能发展快速充分。

      地震研究
      • 河西走廊西端文殊山南缘断裂新活动特征

        刘兴旺,姚赟胜,朱俊文,赵晓明

        2024,46(6):1395-140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22003

        摘要:

        文殊山南缘断裂为新发现的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嘉峪关—文殊山隆起带南侧的一条活动断裂,研究其活动特征对完善区域构造图像、认识地区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航空摄影测量,结合年代学测试,对断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文殊山南缘断裂长约25 km,断裂总体走向为NW向,倾向NE。根据断错及未断错地貌测年,确定该断裂最新一次地震活动的时间在(0.8±0.1) ka与(1 887~1 725) cal a BP之间。利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得断层陡坎高度,结合相应的地貌年代,估算断裂垂直滑动速率在0.2~0.25 mm/a。根据地震震级与破裂长度、位移量经验公式,估算文殊山南缘断裂潜在发震能力在6.8级左右,此震级下可能对邻近的乡镇、嘉峪关市区有较大的影响。

      • 基于遥感初判的建筑物震害Fisher判别法研究

        赵真,郭红梅,张莹,尹文刚,鲁长江,范开红,张翼

        2024,46(6):1405-141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1120001

        摘要: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迅速准确地预测建筑物破坏程度,对快速科学地开展地震应急指挥、救援力量部署等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现有建筑震害预测模型存在的评估结果粗糙、数据获取难度较高、计算工作量大、模型构建难度大、普适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遥感初判的建筑物震害Fisher判别法。首先,从地震强度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两方面选取震级、震中距、场地条件及建筑物抗震能力4种震害作为判别因子;然后,基于判别分析理论,构建建筑物震害Fisher判别模型;最后,以四川泸定县6.0级地震为例,对文章提出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准确率高达80%以上,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较准确地对建筑物震害程度进行科学预测。

      • 不同震级下安丘—莒县断裂速度脉冲分布研究

        纪志伟,陈学良,王华林,高孟潭,李铁飞,王文静,王静

        2024,46(6):1415-142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213006

        摘要:

        安丘—莒县断裂是沂沭断裂带中时代最新、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有限差分法具有差分离散容易、计算效率高的特点。利用有限差分法建立安丘—莒县断裂 MW7.0、 MW6.5、MW6.0三个震级下的运动学震源模型,模拟不同设定震级下的地震情景。通过脉冲识别方法识别区域内虚拟观测点的模拟结果,得到速度脉冲分布。结果表明:(1)强速度脉冲主要出现在断层在地表的投影区域附近,对于近断层区域的长周期建筑,考虑速度脉冲的影响尤为重要。(2)震级通过影响地震动的幅值影响速度脉冲的分布范围。文章中的长周期地震动需要满足峰值速度大于20 cm/s的条件,才能识别出速度脉冲。(3)脉冲周期的最小值出现在断层与地表的交线附近,震级越大,区域内的脉冲周期越高。研究成果能够有效用于长周期结构的抗震分析,为安丘—莒县断裂附近区域重大工程的建设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 基于地质属性和地形特征的场地参数vS30估算方法

        崔浇,王爱国,张波,陆诗铭,冯紫微

        2024,46(6):1437-144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524001

        摘要:

        平均剪切波速是地震工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可用于预测场地的抗震性能和响应特性。利用甘肃省的钻孔资料、DEM数据以及1∶25万地质图,建立一种综合考虑地质属性和多项地形因子的vS30估算方法,并与传统的vS30估算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地质属性和地形特征在场地vS30估算中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在划分地质单元的基础上,引入地形坡度、表面纹理、局部凸度,以及最邻近河网高差指数等4项地形因子建立的甘肃省场地参数vS30估算方法,在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等地质属性和地形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其估算精度高于传统的vS30估算方法。所提方法得到的vS30估算结果可为甘肃省场地参数vS30值的确定提供参考,还可为地质属性和地形特征差异显著地区vS30值的估算提供一种新思路。

      • 基于地貌参数的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相对构造活动性研究

        申凯楠,董绍鹏,王一舟

        2024,46(6):1446-146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901001

        摘要: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不同分段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的探究。提取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区域河流地貌参数,获取区域28条河流的纵剖面、面积-高程积分与陡峭指数。结果显示,大多数河流纵剖面用指数函数拟合效果较好,指示流域大部分处于壮年期。面积-高程积分值HI位于0.35~0.66之间。12个流域HI大于0.5,处于幼年期;16个流域HI在0.3~0.5范围内,为壮年期阶段。降水和岩性对陡峭指数的影响有限,构造隆升速率是陡峭指数的主要控制因素。沿着断裂带,河段陡峭指数高值呈现增加-降低-增加-降低-低缓的趋势。整体上,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构造运动相对活跃,且西部和中部大于东部,断裂带西部和断裂走向转折处构造活动性较强,与前人对构造活动性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相对一致。

      • 临潭—宕昌断裂带跨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李瑞刚,李晨桦,苏鹤军,周慧玲,王岩鸿,万悦

        2024,46(6):1462-147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113001

        摘要:

        活动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是区域构造和断裂活动性分区(分段)及其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临潭—宕昌断裂带9条测线剖面的土壤气Hg、Rn浓度观测,结合断裂带分段活动特性与大地热流背景数据,开展不同分段气体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深入探讨土壤气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断层土壤气在临潭—宕昌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根据其活动特性可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段,且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空间分布与大地热流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在断裂西段高热流区域,中强地震频发,但小震活动较弱,Hg、Rn浓度强度较低;东段低热流区域,中强地震较少,但小震活动活跃,Hg、Rn浓度强度较高。研究结果作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可为今后地下流体异常活动分析提供重要依据,对进一步跟踪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断层及其活动段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三峡库首区蓄水前后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研究

        王仁龙,张莉丽,张梅东,秦维秉,姚运生,王允,代一鸣,胡财雄

        2024,46(6):1475-1483,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207002

        摘要:

        水库蓄水前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在水库诱发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三峡水库蓄水后应力场变化及蓄水与水库地震的相关性,以三峡水库库首区九畹溪断裂、仙女山断裂和高桥断裂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03年开始蓄水之后72个月的水位变化数据,模拟研究不同蓄水期库水荷载对三峡库首区有效应力及剪应变增量的影响。基于RHINO软件实现真三维地层建模,并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不同蓄水期库首区有效应力及地下500 m处剪应变增量的变化。从模拟结果可知,库首区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都随着水位的上升而增大;与蓄水前相比,蓄水深度为135、145和177 m时,最大主应力增幅分别为5.8%、13.1%和16.8%,最小主应力增幅分别为20.5%、20.5%和32.6%;主应力数值与蓄水位存在正相关性,蓄水位的增大对地震的发生起到了催化和推动作用,提高了地震风险性。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诱发型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 设定情景下的地震避难场所需求估算研究——以天津市河东区为例

        王萍,侯震霖,安立强

        2024,46(6):1484-1492,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710002

        摘要: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现有的地震避难场所需求人数估计方法却难以满足当前精细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需要。为此,以天津市河东区为例,提出一种基于精细基础数据的地震避难需求分析方法。首先,根据精细建筑物数据,进行人口空间化;然后,基于单体建筑物数据,提出三种不同地震强度设定情景下临时和长期避难人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在研究区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并给出相应场景下避难场所需求能力的估计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当遭受相当于设防烈度和罕遇烈度的地震作用时,研究区内现有的临时避难场所和长期避难场所均无法满足应急避难需求。

      显示方式:
      • 昆明某特殊设防类建筑隔震结构一体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张龙飞, 刘翔宇, 董一桥, 刘帮, 刘志强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718002

        摘要:

        结合昆明市某特殊设防类建筑设计结合昆明市某特殊设防类建筑设计项目,介绍了基于《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的特殊设防类建筑一体化隔震设计方法。采用YJK软件进行了结构设计,选取了7条符合规范要求的地震动时程,借助ETABS分析平台对结构分别进行了设防、罕遇与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讨论了特殊设防类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橡胶支座的拉、压极限应力控制指标。分析发现:隔震技术有效降低了结构的水平向地震响应,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楼面水平加速度均满足规范要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楼面水平加速度、隔震橡胶支座拉压应力与水平位移均满足规范要求,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隔震橡胶支座水平位移满足规范要求,且隔震橡胶支座的拉、压力限值分别以1 MPa、20 MPa控制,结果偏于安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该隔震结构达到了“设防地震不坏、罕遇地震可修、极罕遇地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 玻纤网格布增强风积沙砂浆阻沙板性能试验

        陈元庆, 程建军, 丁泊淞, 段彦福, 雷佳, 李宇鹏, 董宏光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1019003

        摘要:

        为探究玻纤网格布对风积沙砂浆阻沙板的抗弯及抗冻性能的增强效果,基于不同的玻纤网格布规格、铺设层数以及冻融循环次数,开展弯曲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风积沙砂浆阻沙板的开裂弯矩随玻纤网格布规格和铺设层数的增加而增大;玻纤网格布风积沙砂浆阻沙板的抗弯受力破坏主要有脆性破坏、脆性破坏+单裂缝柔性破坏、多裂缝柔性破坏三种类型;玻纤网格布风积沙砂浆阻沙板的表观形态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其破坏逐渐加深;经25次冻融循环作用后,板材的质量损失率小于5 %,强度损失率小于25 %,满足冬寒夏热的实际工程环境使用要求。

      • 四川省Vs30数据构建及其应用-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例

        张灿, 郭红梅, 赵真, 鲁长江, 张莹, 何宗杭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1201001

        摘要:

        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作为场地划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国内外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局部场地影响的校正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中国地区使用广泛的USGS提供的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数据仍需进一步考证其适用性。本研究通过四川省地形坡度与浅层平均波速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与浅层平均剪切波速之间的相关关系,制作了四川省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数据(Vs30),并将其应用于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烈度评估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广泛使用的USGS的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数据,本研究得到的四川省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使用本研究得到的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数据进行场地校正过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烈度快速评估结果在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区县的判定上更为准确。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提高日后四川省地震应急产出的准确性,为震后应急指挥决策、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

      • 文山—麻栗坡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研究

        李鉴林, 常祖峰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614002

        摘要:

        文山—麻栗坡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块体运动的前锋部位,地处川滇块体、华南块体和印支块体结合地带,研究其新构造活动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卫星影像上断裂北段线性特征清晰,沿线新生代盆地呈串珠状分布。据野外地质调查,白沙坡、热水塘一带多个第四纪剖面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证据,发育在盘龙河T2阶地上的白沙坡断层断错了晚更新世末期阶地堆积,其被错地层14C测试年龄为15420±40 a。该断裂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正断分量,据阶地堆积物变形数据估算其水平滑动速率为1.6~1.9 mm/a。

      • 盾构隧道施工扰动对隧道与车站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加 瑞, 杨 岗, 郑 刚, 李青茁, 许敬明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1219001

        摘要:

        盾构隧道施工扰动会改变隧道周围土体的应力状态和力学性质,从而影响隧道与车站后期的地震响应。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程度的应力状态改变和剪切模量衰减对地震时隧道周围土体、管片结构以及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应力状态改变程度越大(地层应力释放率越大),隧道周围土体的初始剪应力越大,隧道底部土体的剪应变越大,超静孔隙水压力越大;应力状态改变程度越大,地震引起的管片弯矩和轴力越大(应力释放率30%时地震引起的左拱肩峰值管片弯矩和轴力增量分别是应力释放率10%时的165%和527%),车站侧墙和柱的相对水平位移越大。(2)剪切模量衰减程度越大,隧道周围土体的剪切模量越小,隧道周围土体越软,隧道底部土体的剪应变越大,超静孔隙水压力越大;剪切模量衰减程度越大,地震引起的管片弯矩和轴力越小(模量衰减大时地震引起的左拱肩峰值管片弯矩和轴力增量分别是模量无衰减时的67%和40%),车站侧墙和柱的相对水平位移越小。因此,盾构隧道的施工扰动程度对后期隧道与车站的地震响应有明显影响,在隧道与车站的抗震设计时应考虑盾构隧道前期施工对周围土体应力状态及力学性质改变的影响。

      • 积石山6.2级地震学校建筑典型震害特征及对人员疏散的启示

        潘毅, 陈子峰, 郭欣, 林旭川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811001

        摘要: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部分作者先后对处于不同烈度区的9所中小学及4个教学点内的15栋框架结构和24栋砌体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发生严重破坏的12栋建筑均为设置钢木屋架的单层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仅有少数发生中等破坏,其余均为轻微破坏。在一些主体结构相对完好的学校建筑中,非结构构件、构筑物的震害仍相对严重,对校内师生的人生安全和疏散路径畅通造成较大影响。基于现场震害调查,归纳了教育建筑及内部设施常见破坏模式,总结了校内师生疏散路径上“房间”、“走廊”、“楼梯”、“户外”等主要环节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结合本次地震中学校校园空间中的潜在安全隐患,建议可对非结构构件、设备与构筑物采取适当加固措施,以进一步提升震后学校师生的人员安全和疏散畅通性。

      • 2023年甘肃白银平川区4.9级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分析

        王树旺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120001

        摘要:

        中国地震预警台网在甘肃白银平川区4.9级地震中获得197组三分向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其中仅100km范围内的就有165组,这是海原断裂带附近首次获得大量近断层强震动观测记录。本文从近场台站观测的加速度反应谱与设计谱比较、不同周期地震动与预测模型对比、地震动的空间分布方面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场6个土层台的水平向谱加速度在卓越周期处大于8度多遇地震设计谱值,其中GS.D003E台EW向反应谱在峰值处甚至超过8度设防地震的设计谱值,但由于其卓越周期低于当地城乡普通建筑的自振周期,因此对附近采取了抗震措施的建筑的破坏程度较小。土层台观测的PGA、PGV、SA(0.2s)、SA(0.5s)等短周期地震动普遍大于地震动预测值,而SA(1.0s)、SA(2.0s)的中等周期地震动观测值与预测值较符合,说明本次地震的高频成分的地震动比较卓越的特点。通过对土层台和基岩台地震动衰减规律,以及土层/基岩谱比结果表明土层场地对地震动有明显的放大作用。PGA、SA(0.2s)和SA(0.5s)等短周期地震动的影响场除沿断层走向方向上的幅值较大外,在垂直于断层走向的震中西南侧的幅值也较大。而SA(1.0s)、SA(2.0s)和SA(3.0s)等中等周期的地震动在垂直于断层走向的震中西南侧幅值较大的特点更加明显,可能与震源的破裂特性及观测台站所处地区局部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有关。

      • 甘肃省地震灾害防御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孙艳萍, 陈文凯, 李大贵, 马宇鹏

        DOI:

        摘要:

        甘肃是我国少有的地震高烈度省份之一,近年来甘肃省地震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但尚未建设市县级地震灾害防御业务技术系统,存在全省资源无法有效整合,数据信息服务程度低等问题。本文在甘肃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基础上,构建集地震灾害危险性、承灾体、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成果的展示、查询与服务为一体的省市县三级地震灾害防御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互联互通和风险普查成果的统一汇聚与服务,利用网页、地图、统计图表等多种形式为全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提供信息化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各级地震部门的业务需求,全面提升全省震害防治服务能力。

      • 四川盆地典型地震灾区居民住房受损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

        彭巧巧, 孟祥瑞, 第宝锋, 曾雅婕, 骆晓龙, 胡顺忠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0309001

        摘要: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导致泸县1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通过现场调查资料,定量统计分析灾区居民住房损坏情况,评估房屋结构、震中距离同居民住房损坏程度间的关系,并建立四川盆地典型地震灾区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居民住房易损性矩阵。在此基础上,比较此次地震与同震级下其他地震平均震害指数的差异,进而探讨研究区居民住房破坏程度的特征及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住房易损性由高到低为砖混结构、砖木及其他结构(土木、木、石砌结构 )、钢混结构;(2)泸县地震中90%的住房损坏出现在震中距6,600 m内的区域;(3)比较同震级两次地震发现,在盆地对居民住房造成的损坏比山地低1~2倍。研究结果对四川盆地及其他地震多发地区震后灾损快速评估、居民住房规划重建具有重要价值和科学参考依据。